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 正文

盐的来源有哪些 盐的种类与来源有哪些

2022-12-11 来源:互联网 【 字体:

盐的来源有哪些  盐的种类与来源有哪些

盐类为化合物,通常包括金属离子与非金属离子,其中以氯化钠、硝酸钙、硫酸亚铁最为常见。

想探讨地球上盐到底是如何生成的,就必须先了解构成盐的所有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元素如何产生?

按照现在的主流假设,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宇宙大爆炸之初,气温很高,但那时并不生成元素,只生成能量,中微子和夸克。

当宇宙温度渐渐下降时,光子就会开始与宇宙发生对撞现象,众所周知,普通粒子会有其反粒子存在,例如:电子反粒子为正电子,而且光子的反粒子还是光子,对正负电子经过极高温度的对撞湮灭就会变成能量而不留任何材料。

但是每10亿对光子碰撞就会生成实物粒子,例如:一对正负电子。

如此一来,宇宙中的原子核也会随着宇宙温度的逐渐下降而形成,原子核包括质子与中子。 直到宇宙大爆炸后38万年,宇宙温度已下降到3000度左右,原子结构也就在这时形成。

最简单的原子是氢和氦,这两种元素的核外电子只有1,2个,很容易形成,所以氢和氦是宇宙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元素。另一些要素并非不成型,而是不稳定和再分裂。

随着氢、氦元素的逐步增加,宇宙中会有星云物质产生,这些星云物质有的受引力坍缩的影响而逐步产生天体。如果天体有足够质量,受引力影响,天体将产生核聚变。核聚变是我们通常认为是恒星。

在恒星内,核聚变反应使原子核相应原子序数升高,从而形成元素周期表中氢、氦后元素如:碳、氧等。

如果这颗恒星有足够的质量并能达到八倍太阳质量的话,这颗恒星核聚变反应就能延续至铁原子核。

由于铁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反应需要的能量更大,而铁原子核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较少,就会导致该反应是个吸能的反应,因此普通恒星核聚变反应都是在铁原子核上进行而不持续。

铁原子核后的要素,通常形成于超新星爆炸和中子星并合过程中,由于这时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可以使铁原子核不断产生核聚变现象。

地球中的各种元素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地球中含有大量铁后元素,现行理论认为太阳前可能有两代恒星,太阳属于第三代恒星。

地球上盐分的组成因处于铁的前方,而形成盐分的要素主要来自恒星核聚变,因恒星核聚变而生成的要素含量也是如此,与超新星爆炸相比,中子星并合所生成的元素更加富集,因此构成盐的元素更为普遍,铁后的金和银更为少见,物以稀为贵,故金、银较高并非毫无道理。

大地的盐份

元素也有活跃与不活跃之分,如:铁就是活跃的元素,它往往可以与其它元素起作用。而金作为一种不活跃的元素,自然界一般都呈单质形式。

钠与氯元素均为较活泼元素,自然界一般以氯化钠形态存在,氯化钠是食用盐中最主要的成份。

氯化钠干燥时为白色固体,溶于水,地球刚形成时这些盐类可能均匀分布在地球上各地质层中。

但是当板块运动导致火山爆发时,这些盐就会随火山喷发而留在地球表面上。因为盐分易溶于水,所以这些盐分进入地球表面以后,在雨水冲刷下会沉淀于土壤之中,雨水退去以后,盐分就残留于地球表面上,就形成了盐碱地。

再者,岩石里还有盐分,因为岩石风化、雨蚀、冷暖变化等等,使岩石碎裂为小的砂砾乃至土壤,同时岩石里的盐分就留在了地球的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氯化钠含量不断增加。

海洋含盐量较高是由于雨水携带部分盐分进入河流,河流向海洋汇集,时间一长海洋含盐量不断增加。加之海洋的表面积很大,蒸腾作用强烈。海面上水分蒸发后,氯化钠因其密度大于空气而不挥发,随着时间的推移,滞留在海洋中的氯化钠也在不断增加。

事实上,地球表面除氯化钠外,还存在许多其他盐类,例如亚硝酸盐,其形成与氯化钠基本类似。

小结

事实上,地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构成地球的一切要素都能在宇宙间发现,盐自然也不能例外。地球表面含盐量如此之高,是由于原本含盐量较高,再加上雨水冲积、石头成土过程中,还会使部分盐分残留在地球表面。



1. 天然盐:海水、泉水、岩盐、湖盐等;

2. 合成盐: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等;

3. 加工盐:食盐、食用盐、食品添加剂等。

相关标签: 来源 形成 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