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 正文

戾气是什么意思 戾气是什么意思解释

2023-04-21 来源:互联网 【 字体:

戾气是什么意思

内心的戾气会散发出来危害人际关系;憋回了内伤的憋气。戾气由高而低,何去何从?


戾气是什么意思


曾有位读者在私信中向我提出了一个较为”空泛”的疑问。她说:我总觉得心里戾气很重,自己知道这并不美好,但一旦碰到某些人或事,就还能腾起这股戾气,并且压抑这种负面情绪的时候很痛苦,我想问问,我该怎么改变内心的这种状态,真正的放下呢?

在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在空泛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一个现象,而是要通过来访者的感受,贴近具体的事件,从ta具体且细致的感觉、行为入手,由面到点,再由点及面,一点点接近真相。不过我觉得她的问题又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我觉得这也是许多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因此今天试着来解释一下。

其实很多人都说要”放下”,但是一遇到事情还是放不下,从佛家的角度讲,”放下”本质上就是开悟,当一个人开悟了,会醍醐灌顶,心胸坦荡澄清,许多曾缠着自己的问题突然变得没有问题,这就是许多”内求者”曾经历过的精神层面上的快乐与放松。从心理分析上来说,所谓放下实际上就是理解困扰着我们什么事情它从一开始就被?了解我们有何办法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反应模式来对付烦恼,与此同时,还能了解将来当我们再次碰到类似问题时该怎么办。所谓”知则明”,当”潜意识中的事物表现出来就变成了意识层面上的事物”的时候,很多困扰也就不药自医了。实际上细究起来,二者是相通的。

又为何明白了许多道理,但仍然无法做到?答案是那些”道理”仍然停留在意识层面较浅的层面上,没有进入潜意识中去,即你所说的”懂”实际上仍然没有被真正地修明白,也算不上真正地明白。此外,个体内在的认知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反应模式的变化也是个长期过程,其间需要不断地重复察觉和反省,需要特意去尝试,去改正,还需要不断地给予自己积极的加强,这样才能够一点一点地抛弃固有的模式,创造出新的模式。

改变自己,其实很简单。今天,我们围绕这一主题做些讨论:戾气来自哪里?我们怎么才能排除心中戾气呢?


戾气是什么意思


1、所谓”戾气”,其实就是”攻击性”

戾气即暴戾之气。也就是说,是一种残酷的、对任何事情都要狠下心来、偏于走极端的心态或风气,若用心理学语言代替,我就会把它叫做”攻击性”。

攻击性是人之常情,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活在世上的根本内驱力在于力比多与攻击性,因此,攻击性并不成其为问题,问题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给自己、给别人造成冲击、造成危害,同时还会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正因为如此,察觉到自身戾气比较重而想打压。

心理学不同学派对于攻击性的阐释也各不相同。

1、精神分析流派

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精神分析把攻击性看作人类最根本的内驱力之一,精神分析则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无意识”死本能”——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欲望。但拥有健康人格的个体并不损害自身,因此这种自毁冲动,会不自觉地转而向外,用攻击他人来表现。

新精神分析这一理论往往认为攻击性是由挫折引起的,即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出现攻击行为。处于重大挫折体验下的个体很可能会产生相对长久的攻击行为。当然,多数情况下,人很难察觉到自己的攻击性,攻击性藏在潜意识里,但它通过潜意识控制着我们的行动。

精神分析通常是从人类早期及父母经验中找寻当下行为反应模式。若早期家庭环境常使儿童体会挫折感,对孩子自主探索总是有不同类型的控制、打扰、干涉,那么这个孩子内心的攻击性就可能比较大。人生遇到的人和事总无法如约而至,总能惊醒自己

Ta潜意识中的挫折感此时ta很容易出现较剧烈的负面情绪——戾气。

2。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流派主张人的本性是本善的,而不是人天生具有攻击性的。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个丰裕而又充满鼓励的世界里成长,那么一切都有可能是一个善良而又乐观向上的个体。而且在一些因素阻碍这一自然生长过程时也可能发生问题。

在人本主义学派看来,当儿童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便充满攻击性。如果孩子塑造了一个不健康的自我形象,那么他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时向他人采取攻击性行为。

尽管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对”先天性”这一部分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两者都更多地强调早期家庭影响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并且都同样提到”挫折感”。

3。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是”习得性”的动物,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和学习其他行为一样,人们的攻击行为都是从学习中产生的。同时他们也在实践中接受一定行为强化影响。

例如,当一个小孩称王称霸的时候,他就会发现打架是有益的,他可以诉诸武力后再得到”特权”来想要玩的东西,因为其他小孩都会怕他。

而对行为进行解释的关键是获得利益(被强化)的行为将被重复。因此,她们在比赛中称王称霸现象继续存在,并且泛化为其他情况,一旦这类攻击性行为继续获得利益而不是受到处罚,她们将成长为攻击性极强的成年人。

除此,人类的习得性也体现为对同伴的模仿。例如,孩子看到了袭击他人的益处,ta们学会了这一行为模式。

4,认知心理学

“攻击性强的个体如何处理信息”是认知心理学探讨的重点。我们以前的文章里讲过ABC理论,对于一件事情(一个人)的反应取决于如何”解读”它(这个人),即如何处理我们的信息?

环境中某些特殊剧情如打斗想象等容易诱发攻击性思维与情感。当出现强烈的攻击性思维时,人们往往把所处的情境解释为”威胁情境”,对威胁者产生攻击行为,甚至做出攻击性行为。

5。特质流派,即生物学流派

两大学派都更加偏向于个体与生俱来的要素,如特质流派更加重视攻击行为中的个体差异与稳定性。比如,有研究者曾衡量过8岁孩子的攻击特质,而当参与这项研究的小学生长至30岁成人后,研究者又对其进行了采访,他们将发现小学时期就认定具有攻击性的个体长大之后也就成为喜欢进攻的大人。

而且生物学流派还更关心攻击行为是否稳定,并将遗传素质视为攻击行为是否稳定的因素。即有的人生来就是攻击性强的品质,再加上他的教养环境,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喜欢进攻的大人。

当然,攻击性也可在进化论视角下得到阐释,如男人攻击性强于女人就可理解为男人生来就有控制对手之需。

6综合得出结论